網頁

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

[有趣] 太多選擇的難題 Paradox of Choice

今年TA了"The Science of Happiness",這門客探討了許多與快樂有關的科學研究。"Paradox of choices"這個議題深受學生喜愛 ,而我也相當能感同身受(不過,身為改了60份報告的TA,當幾乎每位學生們都在期末心得報告提到paradox of choices如何如何地有趣時,便會讓讓TA感到了無新意..常會在心中吶喊夠了夠了不要再寫八股文了XD)。
忍不住想分享傳說中爆掉的牛仔褲..好啦這不是重點


現在任何一件商品都有好多好多的選擇。上次繼CKC在實驗室把自己牛仔褲穿爆後(對,一蹲下來,牛仔褲就從屁股後方開花了哈哈哈),到Target買新牛仔褲,發現怎麼這麼多種類型,好難挑(slim fit, regular fit, relaxed fit, boot cut真的有差這麼多嗎?)!除了牛仔褲以外,白紗也是!不同款式、材質、品牌、設計感就可以排列組合成成千上萬不同的白紗,令人眼花撩亂難以做決定。但是,這麼多的選擇,真的會讓我們比較快樂嗎?





Barry Schwartz寫了本書來回答這個問題,他發現雖然「有選擇」是好的,但是當選擇多到一定的程度便會產生一些「副作用」。以下內容是翻譯、摘自他的書 "Paradox of Choice: Why More is Less"以及他的Ted Talk





所以太多選擇會發生什麼事呢?

1. 癱瘓做出決定的能力(increase paralysis): 選擇越多,越難以做出決定,延宕的結果就是一直沒做決定。(當初買白紗的時候我大概到了至少五家禮服店試穿了 30+件還無法做出選擇阿!

2. 更容易懊悔 (more regrets):即使有辦法做出決定,做完決定卻更容易後悔!(刷完卡、買完白紗,我卻立刻擔心自己沒有做出最好的選擇而糾結是否應該要退貨XD


3. 增加更多機會成本( more opportunity costs):越多選擇代表越多的機會成本,而對選擇的滿意度會因更多「未選擇的機會成本」而下降。(即使我買的白紗我很喜歡,但有時候我忍不住想我是不是應該買另一件?另外一件會不會其實更好?)


4. 期待更高(higher expectations):選擇越多,我們對於「最好」的期待卻越高,更容易感到失落。(期待穿完白紗應該要讓所有人看到都驚豔到昏倒,但發現怎麼大家都很淡定?!)

5. 更容易責怪自己(more likely to self-blame):選擇少的時候,萬一不滿意,我們可以「怪」社會或店家沒有提供足夠的選擇,但是選擇多的時候,我們只能怪自己「沒選到」(還好我後來很喜歡我的白紗沒有這個困擾,但如果不喜歡的話,我好像也只能怪我自己沒找到the one齁)

每個人都這樣嗎?

更有趣的是,有些學者發現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這些「副作用」。他們發現有許多個人差異-其中最能夠解釋這些差異的,就是每個人做決定的方式/習慣。他們發現世界上(粗略地)分為MaximizersSatisficers。Maximizers通常喜歡比較、分析、蒐集所有的選項,再做出的決定(這是在說我吧...);而satisficers的習慣則是(有意識無意識)在心中建立一個標準,只要有符合標準的選項出現,就頭也不回的做決定。簡單地來說,Maximizers追尋「最好的」(the best!),而satisficers追求「夠好的」(good enough!)。


他們發現maximizing的傾向與快樂程度、生活滿意度成負相關,而與憂鬱、完美主義、懊悔程度成正相關。此外,他們也發現maximizers比satisficers更容易為自己做出的選擇感到懊悔 (Schwartz et al., 2002)。


The other side of the story...

不過,這個議題雖然轟動一時,前一陣子一份meta-analysis整理、分析了從2000到2009年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報告,發現 "The overall mean effect size (of choice overload) across 63 conditions from 50 experiments in our meta-analysis was virtually zero (Scheibehenne, Greifeneder, & Todd, 2009, p. 418)." 也就是說這個effect似乎沒有過去想的robust,他們提供了一些解釋方式,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...

Well, now what? 

其實,說來說去,選擇多沒有不好,反而有助於選到「最好」的;貨比三家也沒有不好,反而比較不吃虧。討論這個議題的意義在於,既然我們都知道優點是什麼,那我們也必須知道一體兩面的「另一面」而了解太多選擇的副作用,也不是在傳達「以後都減少選項」,而是理解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、行為和想法,我們才能夠進而改變心態,避免陷入懊悔、自責與不滿的無限輪迴;討論Maximizers的反面,也不是在表達「大家都來當satisficers」,而是要提醒大家貨比三家不要走火入魔--



Sometimes good enough is better than perfect.









4 則留言: